11月5日晚,第341期“问学斋”系列活动在襄阳书院二教211教室举行。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葛贤宏教授以“板蓝根油菜的研发与产业化”为主题,为同学们分享了这一特色作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过程,解读其创新密码。
葛贤宏教授介绍,团队历经20年攻关,突破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瓶颈,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板蓝根抗病基因导入油菜基因组,培育出7种抗病附加系材料。其中2个核心品系抗病毒活性与达菲相当,钙、氨基酸等营养指标优于普通油菜,实现“药用植物+油料作物”跨界融合。该品种2021年校企合作命名为“板蓝根青菜”推向市场,2024年底因短视频传播及商超上架热度飙升,获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报道,目前已在湖北、云南等地建立“冬长江流域、夏西北高原”轮作基地,多样食用方式受消费者青睐。

谈及产业化挑战,葛贤宏教授坦言面临标准化生产、知识产权保护、周年供应等难题。团队正加速培育短生育期品种,完善冷链技术,探索订单式生产,并鼓励农科学子在育种、种植、深加工等领域创新。


互动环节中,师生围绕研发契机、跨品种育种等提问。植物生产2408班郭书裕问及跨界育种可能性,葛教授回应:“最初旨在提升油菜抗病性,后转向蔬菜开发;跨品种育种可通过多倍体合成实现,但需解决稳定性问题。”针对“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平衡”,他建议先积累企业经验再结合专业发展;对“创新成果商业价值”的困惑,他强调本科实验训练重在掌握方法,经历是职业宝贵财富。
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典型案例,板蓝根油菜彰显了高校科研转化潜力。葛贤宏教授表示,未来希望更多学子参与品种改良与产业升级,让实验室成果走进百姓家,为国家油料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文字:刘太硕
摄影:陈一诺
审核:练人杰